石材资讯

石材资讯

南安水头镇变石头城的奥秘

发布日期:2003/1/26 0:00:00
    市场,是怎样魅力四射的?水头镇变石头城的奥秘

    一个乡镇镇财收入一年达到1.2亿元,这个乡镇不简单!3年来,南安市水头镇镇财以年平均20%的速度递增,2002年比上年又增长了24%。而这其中,石材业贡献近一半。

    建材业功绩赫赫,只因镇里有个声名远扬的闽南建材第一市常1999年5月市场建成,当年营业额才几个亿,2001年就达18亿元,2002年23亿元。水头,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石材加工和贸易基地。

一个镇办市场,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魅力?

眼光:七成客商来自外地

令人不解的是,水头镇不是石材原料产地,也不是消费集中区。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水头一些头脑活络的人看中邻乡有石头的资源,开始搞一点初加工外运。渐渐的,“水头产石头”的名声就传出去了,有人开始到水头来看石材。可是客商来了以后,没有一个集中的场所可以选材,很是不便,生意也就做不大。

    水头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及时发现了这一问题:水头地处泉厦中心位置,交通便利,又有加工石材的基础,应当建个石材市常说干就干!1998年10月,镇里多方筹措2000万元动工兴建,次年5月,市场试营业。

    市场取名颇有意味,号称“闽南建材第一市潮,显示了当地领导一开始就要做大做强市场的决心和魄力。他们的眼光并不局限一隅,积极到全国各大城市、石材加工企业及矿山基地招商,大量引进外地客商。市场试营业当年,外地客商占了30%。对这一点,当地的石材业者起初颇有怨言,可当大量外地客商进驻市场后,不仅带来了资金、技术,更带来了信息,带来了全国及世界市场的供销网络,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当地的经营者们也从中尝到了甜头,一个劲地称赞镇里有眼光。目前,在市场内的经营户,外地人已占到70%。

环境:培育市场的关键

    一个市场能否繁荣兴旺,关键看环境。镇党委书记苏煌辉对建设市场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培育市场,关键要有政通人和的人文环境。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政府公务员要热忱为客商排忧解难,经营者则要诚信经商。

    对水头镇领导干部而言,他们始终把服务放在首位。从1999年起,这个镇每年都举办全国性的建材经贸洽谈会、国际石材博览会等大型商贸活动,以市场为桥梁,不断提升“中国·水头”这一品牌的知名度;对内,在水头投资经商的每一家企业都感到,镇干部就是服务员,有难题随叫随到。

    市场要发展,必须不断适应新的变化,企业必须走壮大强身之路。在1999年底,水头的石材企业还没有一家有设备和技术能力加工进口大板。而当时闽南建材市场势头很好,企业效益都不错,也没有几家企业意识到这个问题。可是镇里想到了,于是在1999年底召集生产经营者们座谈,提出了生产企业要走升级换代道路的倡议。同时,加大对国内知名石材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总部在深圳的全国石材3大企业之一的康利集团来了,要投资6个亿引进36台国际先进的设备,加工进口大板。目前已投入1.5亿元,引进了16台设备。这一下就提升了水头这个市场的档次,提升了在国际石材界的知名度。

根本:市场与产业联动

    有这么一组数字:闽南建材第一市场初创的1999年,进场经营的企业只有几十家,年销售额2亿元;两年后的2001年企业就有500多家,年销售额达18亿元;去年企业数没有增加,但经营额却达到23亿元。

这说明,石材市场在发展,石材产业就在壮大。

    市场的发展带动了一批有规模、上档次的骨干企业,华辉石材和东升石材就是其中的两家。怎样让他们带动产业的进步?水头的决策者们决定从他们着手,打破家族式管理,组建规范化的股份制企业。当企业主们有顾虑时,镇里首先出资占了10%的股份,吸引了十几家企业入主这两家股份制企业,使之成功地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


    正是有了这些龙头,起初的市场里只有成品展销区,去年新增了加工区,50多家规模企业落户。现在的闽南建材第一市场,已经形成了集石材方料、半成品、成品及石材机械装备、辅助材料于一体的产业配套齐全的市常随着市场的发育,水头的石材产业也上了一个新台阶。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