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资讯

石材资讯

雅石艺术的创作机制

发布日期:2006/9/22 10:41:14

      内容提要:在雅石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形”的变化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原石形态—意象形态—赋情姿态(艺术形象)。“原石形态”是客观存在的原始静态的形,其自然性与丰富性是供人塑造形象、表现情感、进行艺术创作的自然条件 ;“原石形态”中的某一特定形态与创作者心中的某一“形象元素”产生某种联系,形成“意象形态”,它是“艺术形象”的雏形和物质基础;“意象形态”被确定主题,赋予情感与生命,成为“艺术形象”,其情感表达更具主动性、生动性和艺术性。包含了人的智慧参与和情感寄托的雅石艺术品的“形”,是一种生动鲜活的“姿态”。而“姿态、风采、品质”是“形、色、质”的升华。
关键词:雅石  创作

      雅石的“形”完全是天然的吗?我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并咨询了几位资深的玩石者,回答几乎是一致肯定的:雅石的“形”,是完全天然的。于是笔者带着疑问展开了思考。
      雅石的“形”,必须保持自然,杜绝人为加工,这是一个大前提,也是任人皆知的基本道理,似乎勿容质疑,在这个意义上,雅石的“形”,是天然的。
      雅石的“形”,是天然的,原石的“形”,更是天然的。从原石的“形”到雅石的“形”,是否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其变化过程是怎样的呢?弄清其所经历的变化过程,有利于深刻的认识雅石艺术的创作机制。中国石材网-外贸助手-stonebuy.com
      在雅石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形”的变化,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即:原石形态棗意象形态棗赋情姿态(艺术形象)。
      1、“原石形态”的自然性与丰富性
      原石,系指未经人审视、选择、定位和演示的自然石。原石的形态,是未经选择、定位的原始静止的自然形态。石头放在地上,是静止的,其形也是天然的,这种天然的形,与人无关,是一种原始静态的形。
      处于自然静止状态的原石的形,因为没有人的参与意识,从而具有了不可辩驳的自然性,其任何一个角度的点、线、面所构成的表象,从出土起水时起,可谓与生俱来,纯粹天然。所谓没有人的参与意识并非强调和提倡雕凿或以人力按照人的意愿去改变原石的自然形态,即使在其成为艺术品后,原石的自然形态依然如故,只是用人的智慧,借助原石中千变万化的形态中的某一特定形态,因势造型赋意,塑造心中的形象,表现自己的情感。雅石艺术创作的乐趣,很大程度源于自然原石所具备的自然性。石的自然棱线、肌理、肌肤及其生动的组合变化,既非人力所能及,又有其巧妙神奇的可供人用以塑造形象、表现情感,进行艺术创作的自然条件。
      人的视力所及的原石的每一个角度,不胜枚数,每一个角度的点、线、面所构成的表象,也千变万化。创作者能看到几个表象,与观察审视的角度、时间和过程有关,更与人的经历、见识和修养有关。观察的角度不对或没有观察到该角度,可能捕捉不到对应的形象,即使角度对了,但没有丰富的经历与见识,也不能把该角度的“原石形态”与头脑中的“形象元素”联系起来,并形成“意象形态”的初始立意。有一种情况,角度是对了,看到了形态却无动于衷,但经人一点,恍然大悟,惊出一身冷汗,这就是观察不够深入的原因。
      原石的形态丰富多彩,需要充实自己,深入挖掘。
      2、“意象形态”的意象性与可塑性
     “形”的变化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形”,均有其特殊的存在和产生过程。前述之“原石形态”,是未经人的审视和创作客观存在的原始静态的形,而“意象形态”的确立,是在“原石形态”的基础上,经多角度连续运动转换的形态变化过程而产生的。
      原石的形,是最能激发人的创作欲望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奇变的形,更能引起人的关注,因为“原石形态”丰富的变化,为雅石艺术创作提供了较为充分的条件。雅石艺术创作的第一步,就是利用原石并全方位的观察、审视和捕捉形态。在这一过程中,人处于主动地位,石处于被动地位,石在不断的被翻动的同时,发生了连续运动的变化,各种不同角度的形态不断的呈现出来,不同的形态,随时都可能与人心中储存的“形象元素”发生碰撞与胶合,一旦“原石形态”中的某一特定形态与心中的某一“形象元素”产生某种联系,创作的雏形— “意象形态”便初步形成。
     “意象形态”不同于“原石形态”,并且高于“原石形态”。“意象形态”是从丰富多变的“原石形态”中,选择并确定下来的某一特定形态。确定下来的“意象形态”虽朦胧可塑,而“原石形态”却因不同角度千变万化,不计其数。与“原石形态”不同的,更重要的是“意象形态”中多了人所赋予的“形象元素”,“形象元素”是人在长期的工作生活中累积下来的事物感知、素材提炼和情感因素的综合反映。因此,“意象形态”是“原石形态”中的某一特定形态与人心中的“形象元素”的初步结合并形成立意。
      在审视原石,捕捉形态时,也许你选择了这个角度,也许他选择了那个角度,或则同一个角度,你的感觉是这样的,而他的感觉是那样的,因而会产生不同的“意象形态”,这与各人的阅历、趣好和修养有关。尽管“原石形态”多种多样,可供自由选择,即使所选角度是基本一致的,也可能会产生因人而异的“意象形态”。“意象形态”是塑造“艺术形象”的雏形,也是“艺术形象”的物质基础,虽然它包含了人的“形象元素”等主观意识成份,却脱离不了“原石形态”这一物质载体。“意象形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也具有因时因人而异的可塑性。
      3、“赋情姿态”的生动性与艺术性
      捕捉形态的过程,虽然溶入了人的主观意识,并形成了“意象形态”,但它毕竟仍是“艺术形象”的雏形,因为“意象形态”只是一个初级的“形象”,是人的潜意识的激发与“原石形态”的原始结合,仅仅是刚刚找到感觉而已,要使之变成“艺术形象”,还要经历一个“赋情”过程。
     “意象形态”的确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审石过程中,石体运动变化状态中某一特定形态的定格,这一“原石形态”的运动定格,与人的因素有关,包含并反映了人的审美趣向、生活经历、文化修养等主观因素,这些主观因素又表现了人的情感,人的情感得到了自然朴素的流露,从而深深地打上了主观意识的烙印,为最终塑造供人观赏的“艺术形象”奠定了基础。
      确立“意象形态”,是“原石形态”上升到“赋情姿态”的中间环节,如何使“意象形态”变为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仅仅依靠潜在意识的情感自然朴素的流露是不够的。联系“意象形态”,确定主题思想,深入挖掘,积极赋予其情感与生命,使之活起来。有生命的“艺术形象”,必然具有情感,“艺术形象”的情感,并非塑造“艺术形象”的物质材料所具有,物质材料仅仅具有质料性,就如原石形态、色彩和质地,它们都是冰冷的地矿物质。从“原石形态”中找到了类似某物的形态,不能说明就有了“艺术形象”,赏石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虽然也是固定的,却能给人动的感觉,而且是有自主意识的运动,更有情感的主动表达,与潜意识的情感自然附着的“意象形态”完全不同,“艺术形象”的情感表达更具主动性、生动性和艺术性。经过赋情后的“艺术形象”虽然是固定的,而其动作形态却能承前启后,既未抛弃过去的运动形态,亦未局限未来的运动方向,仍然保持运动过程的连续性。从而“艺术形象”的思想仍在活动,情感仍在宣泄,形式是停止的,情节却在演示。就如人的情感可以内敛,但不流露却不等于没有情感。任何一件艺术作品所描绘的“艺术形象”,可以反映此时此刻的人物心理活动,却不会局限其思想和情感的自由活动。
      配台可以提示“意象形态”的确立,也是“赋情姿态”的表现手段之一。而命题演示,是更重要的赋情手段。台座设计和命题演示,完全是出于对“艺术形象”的塑造的需要,再也不是潜意识的朴素附着,而是创作者充分的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运用了他的艺术修养、美学知识及其丰富的阅历,积极主动的塑造形象,表达情感。从而“艺术形象”就以一种有生命、有情感极具艺术性的“赋情姿态”展现在人们面前。
      4、“形”与“姿”的区别与升华
      雅石的“形”,是一个容易使人误解的概念,如果雅石包括了创作的过程,那么雅石的“形”,就具有三种客观存在的形态,即:“原石形态”、“意象形态”和“赋情姿态”。从原石变为雅石艺术品,其形态之变化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过程,即:静止——运动——定格。与其对应的意蕴内动过程为:物质存在——意识附着——主观赋情。静止的“原石形态”,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没有人的参与意识;审视、选择、定位过程中的运动形态,附着了人的朴素主观意识;立意、配座、命题和演示过程的“艺术形象”的定格,创作者积极主动的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和鲜活的生命力。因而,经过创作的雅石艺术品的“形”,从而就具备了“原石的客观自然形态”和“创作者的主观意象形态”这两方面的现实意义,再也不是原始静止的纯粹自然形态。未经创作的石的形,具有完全纯粹的客观自然性;经过创作的石的形,又多了人的智慧参与和情感寄托,反映了作者的审美趣向,是极富情感色彩的形,这个 “形”,如果用“姿”来形容,可能会更准确些。
     “形”与“姿”是有区别的。“形”,有活的也有死的,而“姿”却是活的,有表情的,甚至还是生动的。“形”侧重于物质形态的描述,“姿”侧重于情感意识的表达。虽然“姿”中有“形”,却不是原始状态无情感意识的“形”,而是正在表现创作者的审美取向和情感的形态,是表现所塑造的形象情感活动运动过程中的动态定格,因而是具有更浓郁的创作者的情感表达及表现对象生命重塑的造型。姿态与形态,毕竟有着“生”与“死”的区别。姿态不仅由人而造,而且融入了更多的人的情感因素,每种姿势,均有与其对应的情感表达。石头横下来,就卧了;竖起来,就站了;斜起来,就要动了。表现人的坐、卧、立、行均可从石中的各种形态去选择,而其中的某一特定形态,可能最合理也是人所最想利用和表现的。经过选择、利用并赋予其内容和情感,就有了形象塑造可言,这一“赋情姿态”的形象塑造,是“原石形态”的升华。由“形”变“姿”的过程,让雅石艺术创作从对具体原石形态的沉迷上升到对雅石人文精神的关注。
      5、“形、色、质”与“姿、色、质”的本质区别
      由“姿”可以想到“色”,通常所说的石的色,指的是石头本身的视觉色彩,而与“姿”协调的“色”,表现出来的,却是一种鲜活的“风采”。相对视觉色彩而言,“风采”却是风情万种并极具个性的美“色”,是情感的流露,是意韵的表达。所谓“姿色”,一方面指的是优美的姿态,另一方面指的是动人的风韵,二者合一,最终表现出人所创造的品质来,那是一种怎样的气质、品质和境界?可见,姿态、风采和品质,由石之形、色、质而来,却非石以内的东西,是经创作所塑造的形象所表现出来的韵味与品质,此所谓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于是,对原来常言道的“形、色、质”就强烈 的感到它的原始初级性。中国石材网-外贸助手-stonebuy.com
      对于雅石创作究竟应该关注什么,仅仅是关注石头的形状、颜色和质地吗?还是要更多地关注其所表现的姿态、风采 和品质呢?
      从“原石形态”到“意象形态”再到“赋情姿态”的雅石艺术创作过程中,充分的体现了其特殊的艺术表现的形式法则与美的普遍规律的巧妙结合。至此,雅石艺术作品的形,就不完全是纯粹天然的了。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