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风险与对策分析
我国对外贸易已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但记者在本届广交会上发现,在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的背后,我国对外贸易暗藏着出口企业“空心化”危险和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等危机,亟待寻求良策使我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
――外贸结构、外贸效益实现“三级跳”
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延续了此前连续数年的高速增长态势,全年外贸总量达1.4万亿美元,外贸规模在全球排第三;国际收支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外汇储备超过8000亿美元。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理事、广西大学教授李欣广表示,比规模增长更令人欣慰的是我国外贸商品结构持续优化,对外贸易已经实现了“三级跳”。中国石材网-stonebuy.com-外贸助手
“第一跳”:1986年纺织服装产品取代石油成为第一大出口产品,标志着我国已摆脱资源为主的出口结构,进入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导的时期;
“第二跳”:1995年外贸出口结构出现决定性变化,机电产品首次超过纺织服装产品成为最大类出口产品,并推动外贸出口在2000年迈上2000亿美元的台阶;
“第三跳”:21世纪以来,我国又抓住入世和以IT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制造环节向我国转移的机遇,大力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拉动外贸增长的新格局。
商务部研究院经济学家梅新育认为,当外界极大关注中国外贸及其差额规模时,我们应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向外贸效益,关注外贸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作用。
有关专家通过分析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各自的增长态势以及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的发展趋势发现,目前,我国外贸效益正在实现“三突破”:一般贸易方式出现复苏苗头;加工贸易方式内部进料加工增长速度远远超过来料加工的增速;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趋向提高。
作为新兴工业化方式,加工贸易对于中国制成品迅速扩张其世界市场份额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从2003年起,一般贸易方式开始走向复兴,其增长速度超越了贸易总额和加工贸易增长速度。2005年,一般贸易出口3150.9亿美元,同比增长29.3%;加工贸易出口4164.8亿美元,增长27%;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6905亿美元,占全年进出口总额的48.6%,逐渐退守其占外贸总额半壁江山的地位。
在加工贸易的两种方式中,对国内产业的前向和后向连锁效应较强的进料加工比来料加工更符合东道国的长远利益。加工贸易方式在我国兴起初期,来料加工一度占绝大多数。随后,进料加工逐渐超越来料加工方式。2005年1-11月,进料加工出口2976亿美元,占同期货物贸易出口总额的43.3%,同比增长28.8%;来料加工出口764亿美元,占同期货物贸易出口总额的11%,同比增长24.4%,进料加工出口规模大体相当于来料加工的3.9倍,增长速度也高于后者。
由于国内上游产业投资逐步形成生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一定地区内,昔日“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正在逐步向“小进大出”转化。据商务部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研究部专家测算,将加工贸易进口设备包括在内,我国加工贸易(来料加工装配和进料加工贸易两种方式)国内增值率在2002年~2004年依次为45%、47%、46%,2005年1-11月则为50%,加工贸易的国内增值率正在逐步提高。中国石材网-stonebuy.com-外贸助手
――“空心化”倾向和“贸易摩擦”加剧成为两大隐忧
外贸依存度是指一个国家对外贸的依赖程度,即国家进出口总额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在我国经济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外贸依存度由1978年的8.9%,升至2000年的43.8%,到2004年高达70%。李欣广认为,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外贸依存度的不断提高表明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程度持续提高,但与此同时受世界经济冲击的风险也在加大,“空心化”危险和“贸易摩擦”加剧正成为两个巨大的隐忧。
我国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外商投资企业所作出的贡献不容忽视,但由外资筑基起来的贸易大国却面临着“空心化”危险。外资企业进出口增长速度显著快于内资企业。1995年至2004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分别增长了3.25倍和2.98倍,年增长率分别为16.6%和17.4%。其中外资企业占进口增量的61%和出口增量的66%,年增长率分别为20%和24.6%,比同期内资企业的进出口年增长率分别高出5.3和13.9个百分点。在初级产品类,外资企业年出口增幅高于内资企业13个百分点,在制成品方面的高技术产品类别,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的年出口增幅的差异扩大到21个百分点。
梅新育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外资群体崛起,对我国的就业、资本形成、财政收入、国际收支平衡等发挥了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但在外资企业的大规模出口中,我国的真实收益并不算高,外方控制了收益最高的设计、研发、品牌等环节,留给我国的不过是一点可怜的加工费。我国为此付出的代价则是丧失市场定价和产业升级的主动权,以及对外资企业无原则的“超国民待遇”,包括不惜为此承受外资转移过来的环境污染。这也意味着,短期内我国难以摆脱世界“代工厂”的角色。
我国加入WTO后,在获得“制造业大国”称号的同时,又成为公认的贸易摩擦“重灾区”,贸易摩擦呈现扩大化、复杂化、多样化的趋势。上个月,欧盟和美国相继对我国的鞋、彩电等产品宣布采取反倾销措施,使这些产品在本届广交会上处境艰难。我国已成为最大的鞋类制造生产国,欧美对我国的鞋类进口一直采取配额管理的方式,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的有关协议,2005年起我国鞋产品出口配额取消,但享受“自由贸易”才一年的中国鞋产品很快就受到了欧盟反倾销的对待。广交会上,成都艾民儿皮制品有限公司业务主管李茜说,欧盟对待中国鞋的很多做法史无前例:首次拒绝所有应诉企业市场经济地位,首次对全体制鞋企业采取平均税率,首次采取渐进式征税的方式。
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02年以来,我国71%的企业和39%的产品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损失金额占出口总额的17%。2005年我国遭遇反倾销调查51起,涉案金额17.9亿美元,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中国纺织进出口商会副会长曹新宇认为,从纺织品到鞋等最近的几个贸易摩擦案来看,贸易纠纷已经不只是针对某些企业,而更多地指向产业政策,两国贸易领域的较量也更加复杂化和多元化。
从广交会显示,当前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形势依然比较严峻,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纺织品争端虽然得到缓解,但摩擦依然存在;二是欧盟对中国部分鞋类的反倾销调查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制鞋业面临较严峻的贸易摩擦;三是到去年底,已有40多个国家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这种情况下,中国很可能面临反补贴诉讼;四是今年可能会有更多国家将出台新的贸易壁垒和进入门槛,势必影响中国贸易出口;五是发展中国家与中国的贸易摩擦可能会有所增加。
――“多招齐下”实现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
广西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坚认为,要实现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我国必须大力推进外贸增长方式的三个转变:一是外贸出口要从数量扩张转变为数量和效益同步增长;二是从“千方百计扩大出口”转变为有保有压、鼓励与限制并重;三是从重视出口、追求顺差向重视进口、保持进出口平衡转变,加快推进市场多元化。梅新育认为,有关部门亟待“多招齐下”确保2006年乃至更长时间内对外贸易的持续稳定发展。
首先,妥善应对贸易争端。2005年既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丰收年,也堪称贸易争端年。2006年还不能指望贸易争端形势明显缓解,因为我国贸易顺差未必能够显著减少,而且对外贸易顺差高度集中于美欧的局面不可能根本改观,加上今年美国要举行中期选举,1/3的参议员和全部众议员面临改选,美国国会中的保护主义者们必然会抓紧时间表演其保护主义立场,有关利益集团也会竭力充分利用这个机会施加压力限制中国商品。
其次,要在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外贸发展效益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首先,我国一些传统的出口商品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其次,现在我国出口的商品中,拥有自主品牌的商品不到10%;第三,出口竞争力不强还表现为缺乏自主的营销网络,与最终客户的直接联系往往被一些国外的贸易中间商所割断,大部分的贸易利益被中间商拿走。
为此,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坚定不移地推行自主创新路线,加快培育我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扶持自有品牌;提高对外贸易的技术溢出和产业带动效应,推动出口产品在国内向上下游延伸;规范外贸经营秩序,在政府指导下,借助行业组织力量,抑制出口企业竞相压价和进口企业哄抬价格现象,提高我国外贸经营效益。
第三,培育对外贸易的新增长极,包括具备国际竞争优势并符合新型工业化方向的重点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我国外贸发展的规模与效益严重不对称,许多传统的出口商品,虽然规模很大,但效益并不高,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势在必行。我国完全有条件发展有国际竞争力的软件、运输、金融等现代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