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资讯

石材资讯

中国企业“走出去”:迎来战略机遇期

发布日期:2007/10/31 8:17:39
     中国企业“走出去”,主要包括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并购。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还存在一些差距,但其增长潜力却不容小视,经济效益也相当可观。据日前发布的《2006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06年底,中国在全球设立的境外企业已近万家,分布在全球172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国家(地区)的71%。对亚洲、非洲地区的投资覆盖率分别达到91%和81%。中国从事跨国投资与经营的各类企业已发展到3万多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简称存量)已达906.3亿美元。其中,2006年的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简称流量)为211.6亿美元。在这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有70%盈利或持平。2002年至2006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年均增速高达60%。www.stonebuy.com

     中国企业“走出去”潜力巨大

     中国企业走出去起步比较晚,目前的规模跟我国的经济和贸易地位相比差距明显。中国的GDP占世界第4位,贸易额占世界第3位,但对外投资额所占比例非常小。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最新公布的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2006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总量为12158亿美元,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61亿美元,仅占约1.3%。

     商务部部长薄熙来指出,总体来看,实施“走出去”战略还处于起步阶段,与我经济大国和开放大国的地位不相称。

     美国《财富》杂志每年根据企业的年营业额、净收入和市值评选出中国最大100家上市公司。他们在2005年揭榜时就指出了“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中国100强上市公司基本以国内市场为主,海外市场的开拓力度普遍不足。但这恰好说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潜力巨大。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企业的“走出去”已经有了显著进展。截至2006年底,中国在海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达到733亿美元,虽然与累计吸引外资7000亿美元的总量还无法相比,但中国对外投资的增速十分可观。据统计,2006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61亿美元,在全球排名从2005年的第17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13位。

     对外投资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最重要的方式,除此之外,还有为数可观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工程建设、劳务输出等。2006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300亿美元,同比增长37.9%;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53.7亿美元,同比增长12.1%;全年累计外派各类劳务人员35.1万人,增加7.7万人。

     中国企业通过收购、兼并等国际通行方式进行的对外投资越来越多。今年上半年,中信集团收购哈萨克斯坦卡拉赞巴油田94.6%的权益、中国移动收购巴基斯坦第五大移动运营商巴科泰尔有限公司88.86%的股权等,引起了广泛关注。news.stonebuy.com

     “走出去”迎来战略机遇期

     近几年,中国经济以不低于10%的增速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经济的高速发展必须利用更为广阔的海外资源,这无疑拓展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党的十六大报告就鼓励能够发挥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提出了“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一次将中国企业“走出去”提到如此高度。“走出去”即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出去投资办厂,与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搞经济技术合作,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前途的重大战略之举。而此次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

     根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的建议或者分析,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几百美元,就有零星的对外投资;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就会形成系统的对外投资;当人均GDP达到1500美元,则表明大规模的海外投资可能快要到来了。按照中国目前的水平,人均GDP已经超过2000美元,在中国一些沿海城市和发达地区很多都达到了3000-5000美元。这标志着我国经济正在实现从“以投资换技术、资金”到“以投资换资源、市场”的战略转折。根据国际经验,经济发展达到这个阶段就会考虑规模资本输出,这意味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代到来了。

     此外,目前中国外汇储备已经高居世界第一,中国已由外汇资金短缺变成外汇资金盈余,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已经成为当前国内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而扩大海外直接投资无疑会减小汇率压力,同时符合国内企业走出去,参与全球竞争,创造世界知名企业的战略布局。在此条件下,中国完全有能力,也更应鼓励企业“走出去”,以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并有效解决国内大量新增生产能力的梯度转移,让中国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技术和资源。

     从企业自身来看,多年来,一批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中国企业先后“走出去”,通过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实现外延式增长,为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竞争开辟了道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这些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自身实力亦不断壮大,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等大型国有企业已成为国际能源开发合作的主力,海尔、华为、联想等制造业高科技企业已初步建立起全球生产和销售网络,中国工商银行等金融服务业企业也在图谋跨越式发展的跨国经营。pic.stonebuy.com

     “走出去”的战略抉择

     从目前看,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着不少有利的国际国内环境,但要形成中国企业集体出海的局面,还需要进行有效的战略抉择。

     一是继续重视加强“走出去”和准备“走出去”的企业的“内功”修炼。企业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市场主体,企业的实力和素质是决定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成败的关键。因此“走出去”对企业的实力和素质有更高的要求,要求企业在下列若干项评价指标上占优,包括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品牌,对市场和资源有较强的控制能力;产权清晰,激励机制健全,治理结构完备、决策机制稳健;企业管理团队有全球视野,拥有一批通晓国际化经营的专门人才。

     二是重视对各国政治、政策和法律法规的熟悉和分析。海外投资特别是跨国并购是市场行为,但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各国政治、政策和法律法规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例如在中海油竞购优尼科的关键时刻,由于美国国会和外国投资委员会的反对和不赞成的态度,优尼科公司又不敢有所作为,中海油只好被迫放弃竞购。这说明即使在美国这样市场经济高度发达国家进行投资和并购都要承担很大的政治和政策风险。

     三是市场的选择要循序渐进。根据有关研究,目前北美、南美的市场已经接近饱和,进入发达国家的门槛也比较高,管理、组织与交易的成本也随之提高,因此,从总体思路上来看,中国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到欧盟,因为中国企业可以与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的东欧国家合作,并将其作为进入欧盟体系的跳板。也可以先把拉美、非洲等经济落后国家和地区作为进行跨国经营的重点,然后再向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mag.stonebuy.com

     四是对于“走出去”,政府还应该以某种方式加强规划和统筹。现在不少企业感到,中国企业“走出去”极缺乏协调、缺乏规划,其结果就是缺乏竞争力。

     总之,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单单是一个经济问题,它还包含政治、人文、安全等问题。国家正在推行经济外交,力图更加有力有效地保障我国海外企业的利益和人员安全。

     我们相信,随着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健快速发展和中国坚持对外开放,中国企业“走出去”将迎来更快的发展时期。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必将对世界经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