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配使用总原则
应当说,无论私有还是公有财富最终都是社会财富。因此,社会财富的所有权分为相对的公有私有,但绝对是公有;社会财富的使用权也分为公用私用,但绝对是私用。高低级载体或公私关系、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公私性搅和在一起是极其复杂的,理顺这些概念是遵守财富或Mc分配使用原则的基础。
(一)公有私有与公用私用
根据阴流子“用”的特性,财产所有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财富的使用权。因此,资本家或富豪,如盖茨、英国皇室等虽拥有巨额财产,由于其使用权的主要部分实质上是由社会占有或控制、供人民劳动就业,制造的产品、提供的服务为人民享用。所以为社会为人民使用的私有财产应得到法律保护。
ⅠⅡⅢ公私奇偶定律表明,在物质资源丰富程度不同的条件下,在客观现实世界对主观的磨练、文明教育对人的世界观的影响下,个人或表现为大公无私或表现为自私自利。当社会分别呈容纳、引导大公无私或自私自利二种不同的气氛时,就是所谓Ⅰ的公私二种表现;而社会运动总形式也无非是集散或公私二个性质,即Ⅱ的公私二种表现。判断一个社会形态为公或私的性质则取决于Ⅰ和Ⅱ二方面的组合了。组合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正作用时,称Ⅲ的方向为公;组合对社会发展起抑制或反作用则称Ⅲ的方向为私。所以我们现行的“公私”概念是非常片面的,也可以说是错误的。如,资本私有并非一定为私,相反,在更多情况下表现为公。这是因为财产所有权分公私二种,财产使用权效应亦分为公私二种,而且不管公有私有财产,其使用效应都呈公私二种状态,并非私有私用、公有公用那种固定不变的概念。
按照ⅠⅡⅢ公私奇偶定律,现对社会现象中隐藏的公私简单概括于后:①“私有”规模大到一定程度表现为公,如封建皇朝都是从个人或集团揭竿而起,夺取国家政权后,以家族形式控制国家政权占有社会财富。如此“朕之江山社稷”同现在庞大的“全社会公有”在形式上有多大区别呢?如果说有差异就是“私有”之“公”早期(如英国皇室)有具体的产权责任人,而集团轮流执政的社会之“公”产权责任人不定。②私有产权有具体的责任人,这是传统公有所没有的。③为了获取利润,资本家必定生产出适销对路、利润尽量大的产品,并在投资发展中招工扩大生产规模。所以私有投资主要用于社会就业与公众消费。资本家作为多种生产要素的投入者,取得的消费部分相对其财产总值是极其有限的,多数资本家因追求财富的无限积累往往生活简朴。因为发家欲望使其个体消费与生产计划通常呈经济合理或偏向投投资方向。④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即由于财富营运对管理人员选择、社会课税和市场竞争等诸因素的作用,财富的产权和经营权会不断转移、重组,产生新的财产责任人和经营管理人员。
同样,公有也非一定为公,相反,通常情况下表现为私。这是因为:①控制公有财产者通常不是资本或财产的原创积累者。对控制者来说,意外之财心不痛,不义之财白不用,因而责权利很难统一。现实是,在资本主义公有中,经营人员为利而担责;在计划公有的社会里,经理人员既不负责任也不一定具备资本运作经营管理才能。②公有财产没有具体责任人,名为人民大众所有实为所有者不定,因而资本运作混乱、无效,无人监管无法监管。③公有经营人员管的是别人的财富,委托人同自己一样想瓜分这“无主”的财富,于是乱花乱用奢侈浪费心不疼,贪污腐化必盛行。④社会财富的转移你争我夺,多数流入游手好闲、广结猪朋狗友的公关型人才、甚至流氓集团手中。而劳动技能强、专心敬业者,尤其从事科研活动者不可能有时间与精力去攀附集团,因而他们控制社会财富的机会很少,最多是被动地侥幸地参与管理而已。
(二)分配总原则
当产-消通道堵塞、贫富悬殊时,为避免政治革命,为伸张公平、正义,重新调整社会财富的分配、配置是科学和必要的。科学性在于社会财富的配置现状本来就不公平不合理,运行效率低;必要性在疏通产-消通道,提高每个人的消费水平,避免政治斗争演变成流血的武斗。当二个根本点失衡导致矛盾重重,社会稳定人民生活遭遇困境时,我们呼唤人才寻找救世主,因为人类主宰自然而人才驾驭人性规律。分配是个广泛的概念,总的来说是分配责任、权力、利益、义务和社会按才分工的总称。那么分配总原则是什么呢?用一句话说就是,在按才分工的基础上,坚持按需按劳分配相结合与财富所有权使用权适当分离。
怎样分配和使用社会财富,是计划消费的首要任务。社会计划控制得不好,极为有限的社会财富在分配配置中必然呈剧烈的不公平不合理振荡现象,分配配置必然产生“路有冻死骨”的惨象。由于社会经济成果分配的不公平累积到危及百姓的生存转化而来的“劫富济穷”之政治革命问题是历史上的主要表现。怎样按才分工、任人唯才,如何实施按劳分配价值取向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是法治框架下的市场经济问题。现就此二方面来简述分配总原则和计消市产模式的应用。
1.按需按劳分配相结合所有权使用权相分离
为激励竞争齐出力就必须保护所有权上的差异。人们追求自身价值就在于追求事业成功、往往伴随贫富差距出现,通过放大自己的突出点来反映自身能力;为使生产充分服务于消费就必须平衡使用权上的分配,借贷、赊拆、融资等方式就是分配使用权。根据分配定义,这就得实行按需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使购买生活资料的消费金Mc所有权和使用权恰当分离。这些被称之为社会财富分配总原则。这个原则的贯彻就是运行计消市产模式。执行这一原则,可启动消费、疏通产-消通道;同时不违背按劳分配原则,保护市场竞争,发展市场经济。
2.按才分工与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社会的公平不仅在于财富公平分配,更在于岗位、权力、责任、义务、精神等东西的公平、合理配置。其中按才分工最为关键,因为人类主宰自然,而在人类中人性规律需要人才去把握引导。只有发现培植人才结构,社会分工任人唯才,才能人尽其才进而物尽其用,人人心情舒畅、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人尽其才是物尽其用的前提,不仅表明社会运作效益最高首先来自人才的挖掘和合理使用,而且也是按需按劳分配的基础,是按劳分配的依据。也就是说,做好按才分工、配置好岗位、权力、责任、义务等才能做好社会财富等收益的分配。
3.计消市产与分配
计消就是有计划地消费,而这种计划消费的精神实现是共生存齐出力基础上的高超消费。计划消费无疑先要有计划地分配。同样,市产中也必须要有根据计消所作的生产资料计划配置。因此,只有有了分配理论与分配总原则,计消市产才有实施公平分配的法则。
计消市产是确保公平分配的机制,在分配理论与总原则的指导下有计划地安排全社会消费,并将消费水平的高低同市场竞争效益紧密结合起来,重视价值取向对竞争朝社会利益方向运作的保障作用。
(三)分配总原则定义
在实现消费体系过程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是生产发动者和收益的分配对象。在法治原则下,社会对消费金Mc所有权的分配方法是生存E按需配置,并以没收来历不明财产、税收、价格和信贷等补偿调节来消除贫富悬殊;发展自由DF则按劳分配。Mc使用权的分配目标是共生存,对象是失业者、贫困者,需要资助的科研、创业者,方法是先消费后劳动式借贷、赊购或抵押。因此,根据分配理论,分配总原则的定义为:在实现消费体系的过程中,为了使共生存与齐出力同时出现,遵循生发律并在计消市产模式下,社会按才分工基础上,坚持按需按劳分配相结合所有权与使用权适当分离原则对Mc进行分配、配置。
三、分配理论与原则在计消中实施
实行计消决不是坐享其成,画饼充饥。计消的上限受制于科技生产力水平和现有生产设备、装置、工具等总能力,本丛书第十七章的“人性修正级数”对此从数学上作出了说明。计消要求充分利用生产总能力和合理配置资源;计消需要市场生产、劳动竞争保证,反过来计消能合理引导生产充分服务于消费。
计划消费主要是针对社会整体来说的,因个人消费与家庭消费从来都是计划的。计划的实施分为三种:①按需分配生存金所有权。如丧失劳动能力又无生活收入来源者,可向保险公司无偿领取生存金或由社会有关计划组织生存部门安排到救助特区中生活;一般劳动者规定享有底薪即最低工资标准待遇。最低工资包括维持个人或家庭生存的基本费用需求,对失业者的补偿救济等。通过投资、社会福利建设,税收、利率、价格调整和没收来历不明财产……来调节消费金所有权的占有份额。通过科技产品开发税来设立研究基金,创新成果奖项以资助基础科学的研究发展、成果公布论著出版。②按生产要素的作功实效来分配发展自由金所有权。这基本是市场经济的改进做法,不再赘述。③分配消费金使用权时,基本是参考居民或消费单元需求申请;按财产、劳动技能和其它生产要素估价作抵押度;执行借贷、赊购、分期付款、担保消费…… 等一切先消费后劳动的高超消费措施。
我国社会主义能集中力量办大事是计划消费信息取得的一个重要保证,如人口、经济的普查。如果能对诸如及时提供准确信息者予以分配方面的优惠、奖励等,则信息采集必然准而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