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资讯
专访德国国宝级设计大师本哈特·温克教授
发布日期:2010/11/16 11:12:40

温克教授:我认为在全世界做的项目包括在中国做的所有的项目里面,目前双城国际 (论坛 新闻 视频)项目是我们最重要的项目,网新?双城国际我们是通过一次国际性的招投标来了解对方的,通过国际性招投标我们最终赢得了这个项目,现在也是非常高兴看到这个项目已经按照我们的设想在进行了,土建部分已经结顶,而且即将在明年开业,这是我们非常高兴的一件事情。
记者:我们知道您所在的事务所在9月份的时候获得了一个住宅大奖,这个作品是在汉堡的,这个作品也是非常强调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我们的网新国际也是具有一线江景资源,那么在这方面您是否也会考虑跟一些自然结合方面的尝试。
温克教授:在这个设计中我们充分考虑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同时还结合了杭州特有的文化和城市的纹理,其实我们大家可以看到这幢楼,它最主要的特色是一种台阶形的结构,它是从八层楼到三层楼的一个过渡,这样设计的原因是我们看到杭州大部分已有的住宅,特别是市中心的建筑都是以多层为主,在这里我们的层级形从八层到三层的一个过渡相当于老城向新城的一个转化,是表现了杭州未来发展欣欣向荣的一个趋势,同时我们在整体布局上把它设计成了一个中国式的内院形式,它朝着马路这边比较封闭,这样形成了一个中间的内部的平原,很类似于中国传统的院落式结构,在这个地方内院是一个半公共开放的空间,它可以为在这座大楼里面工作的人员提供休息的场所,也为附近市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娱乐的地方,同时它有大量的绿色,绿色为整个城市的空气净化以及它的江景引入到城市内部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同时在这个大楼里面,所有的工作人员不但可以看到江景还能看到一个非常舒适典雅的内院。
记者:您在双城国际这个项目中融入了怎么样的设计理念?在国际上面是否有一个参照的范本?在具体的建筑设计中怎样将这些设计理念落到实处?
温克教授:国际上有没有相应的参照样本总的来说跟我前面说的一样,从研究中国传统城市的脉络、中国传统城市建筑的文脉这个角度出发,在这个地方我们对中国城市的建筑空间通过之前做的项目就已经有了深入的研究,首先我们入门的是中国传统式的街道,它的城市它的建筑都是有一个非常明确 非常独特 有别于西方的一个空间序列的划分,好像我们的老城市里的这种街道、内院和房间,街道是一个公共的区域,内院是一个半公共的区域,房间是私密区,空间的三级的划分,这是我们对中国建筑文化、规划、中国城市的精髓的一个理解,在这个建筑设计上,我们就像前面介绍的一样,它也是有一种围合式的建筑类型,外面有秋水路滨盛路这样大型的公共空间,通过封闭的建筑群体围成的内院主要是为在双城国际工作的员工、客户服务的,同时也为附近的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的场所,它是一个半私密的空间,然后再进入到办公空间和商业空间,是最私密的空间,所以这三个不同的空间序列划分在这里是这样去体现的,同时我们在建筑设计上一方面是追溯过去追溯历史,它的历史我们刚才介绍过了,同时我们也面向未来,在结合中国传统的建筑精神的同时,我们面向未来的一种办公的公共空间趋势的要求,同时也是结合人性化的思路,比如说我们这里采用的都是德国的欧洲的一种标准,比如说它有很厚的保温层,很绝缘的真空玻璃LOW—E玻璃,这样达到节能减排的作用,这是未来建筑的一个发展趋势,我们就是不断的从过去来吸取营养,同时也是展望未来,为未来设计一幢新的建筑。
记者:我知道您所在的事务所的网站上面有一段对“最好的建筑”的解读,那您认为双城国际是否符合这样的要求呢?
温克教授:最好的建筑对我们来说就是物质和精神最好的结合,这样才能形成最好的建筑,具体讲我们双城国际的项目,它外形非常的庞大严谨,大家可以看到外形是由非常严谨的网格组成的,但是严谨的网格下面有一种细微的变化,比如说它的窗边墙是从上往下逐渐缩小的,它符合受力要求同时也增加了透视的感觉,使得建筑在这个严谨的网格下面也显得非常的典雅,这是外在的一个表现,内在的话,它的空间尺度、设备的使用都符合人体的尺度,符合人需要的长度宽度高度以及对舒适度的要求,双城国际就是非常典型的精神与物质结合的一种体现,补充一下,在这里我们用的主要是国内的材料,比如外墙石材都是采用国内的石材,达到了降低成本,降低能耗,同时实现设计理念。
记者:我们知道温克教授从事这个建筑行业也是很多年了,在国内外有非常多的经典建筑,那您是如何在那么多的项目当中来保持创作的这个创新力?
温克教授:我认为人是永远生活在时代中的,是跟着时代一起发展的,人是不可能脱开时代而独立生存的,与此同时,有一些基本的概念基本的理念是不会变的,是历久弥新的,我们认为建筑设计是为人类服务的,建筑设计的作品永远要使人们感到更加舒适,心情更加开朗,生活更加幸福,这点是不变的,比如我们在浙大网新,我们有自己的建筑设计理念,比如在浙大网新这个项目中,我们设计的是一个非常现代的建筑设计作品,同时,我们时刻没有忘记,它的根源是来自中国的传统文化,它和中国传统的脉络是不可能脱开的,那么在这个设计中,无论是在任何时代,这种理念是不会变化的,而且不会变老的,这是我最基本的一个想法。
记者:您如何看待德国经典建筑和中国建筑两者的差异的?
温克教授:我们对中国建筑有比较深厚的感情,我们认为中国建筑它有自己非常独特的特色,它和自然非常融洽的一种关系,它的街道的组成,它的朝向的形式,这些其实在德国在欧洲,建筑师都是面临同样问题,只是在具体做法上有所不同,如果说中国建筑和德国建筑有所不同的话,我们认为,首先中国人工作非常勤奋,非常的灵活,德国做事情非常的精细非常的严谨,相互敬仰是双方面的,一方面中国人可能比较欣赏德国的一些作品,同样的,德国也是非常欣赏中国的传统文化。
记者:我们都知道,双城国际具有两张王牌就是“低碳”和“智能”,当今一些高档写字楼也都是以这个为发展方向,那双城国际具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特点呢?
温克教授:正如您所说低碳和智能是当今整个写字楼的发展方向,那么在这里对低碳和智能这两方面,我们与其他建筑不同的特点是我们在这里严格执行了德国的一些降低能耗、降低排放和智能楼宇的一个标准,而且在这里的并不只是口头说说的,而是得到严格的执行,而且达到了一个标准,还有一个和其他建筑不同的是我们在实现这种标准实现这种理念的同时使得整个建筑显得优雅和富有诗意,满足这些要求的同时使得整个建筑显得非常自然,像是从这块地上自己生长出来的一样,同时它的内院、它的从上往下窗边墙的变化给人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这是和其他建筑比较大的不同的特点。我再补充一下,在这个设计中,我们每幢设计都是独一无二的,是为这个特定的场所来设计的,它放在这里就只适合这个地块,我们从地块本身挖掘了大量的素材和来源,其他项目可能外表做的比较炫比较夺目,但是它可能适合于各个地块,而我们做的就是独一无二的只适合这个地块的,而且在我的每个作品中,这个思想都得到了体现。
记者:我们刚刚也是聊了很多关于双城国际的相关情况,那我们想知道您对于双城国际的设计灵感以及设计理念是什么?跟您以往的一些设计作品相比,它传承了哪些特点,又有哪些本土化的设计?
温克教授:在前面的问题中我已经阐述过有关想法,我们在每一个项目中都是这样,不管是中国项目,德国项目还是在世界各个地方的项目,我们都是在当地体会它的人文的,历史的一种脉络,然后向未来展望,在这里我们通过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理解来实现自己独一无二的作品,不论在哪里做法都是一样的,但是实施的手段实施的形势却是千变万化的,作为记者可能已经看过我们的网站,在网站上可以看到我们在中国做过很多项目,在青岛在上海在杭州在宁波都有不同的项目在实施,可以看到每个项目之间差异是非常大的,但是我们认为建筑不像各位女士一样,今天是穿这件衣服,明天可能就换另外一种装扮,建筑是要存在一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那建筑应该是什么样的一种形势,它应该是符合当地的人文特点符合现代化的要求,不是一种以时尚外表夺目,而是应该追求内在本质设计出来的一个作品。
记者:那温克教授对杭州这座城市是怎么来定位和评价的呢?
温克教授:我对杭州感情是非常深的,我认为杭州是中国最漂亮的城市,我了解中国文化,第一次是在九十年代的一次巡回演讲,从哈尔滨一直到香港,在各个著名大学,在哈工大、天津大学、上海同济大学、四川大学,后来到广州,一直到香港都做了巡回演讲,第一次来到中国,当时又到了杭州,对杭州印象非常深刻,后来的十年时间,每次来中国都要到杭州来,而且每次都要住在西湖边,我认为这几乎是我的第二故乡。
记者:那您认为同样作为杭州的新城,滨江新城和其他新城比如钱江新城相比,有什么样它自身的特点?
温克教授:滨江区是中国典型的一个新区,它的发展速度非常快,这对于欧洲来说是一个梦想之地,因为相对欧洲它发展的速度是非常快的,相对钱江新城,滨江区应该有后起的一个优势,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和钱江新城形成对比的话,更多的应该在品质上在一些细节上做的更加完美一些,具体讲双城国际这个项目,在这个设计中,我们对每处细节都进行了严格的推敲,从人是怎么样进入入口然后一直到怎么样通过把手进入到办公室室内,我们都进行了严格的考虑,然后品质的提升应该是滨江区未来发展的一个非常必要的要求。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想要请问下温克教授,现在中国随着楼宇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中国的各个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同样也包括杭州,应该说各个城市间写字楼、高层建筑这一块,大家的建筑类型越来越相似了,那您对此有什么建议?
温克教授:您提到的这个想法和我们的设计理念正好是有所交集的地方,首先我们认为中国的每个城市在建立之初自己的特点就已经明确了,在发展过程中,每个建筑师都应该从最初的特点出发做些新的建筑,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有非常丰厚的历史人文的一种沉淀,做建筑的话还是应该从历史出发从文脉出发,然后做一些新的建筑,我也在报表上看到,中国的城市化建设非常快,超过百万人口的城市已经有几百座了,在德国,超过一百万人口的城市只有四座,中国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应该把握住原来历史的根据,从历史的纹脉中找到一些特别的东西,同时在设计中有意的保护或者更加强化城市自己的特色,举个例子就是我们当初做的湖滨路改造项目,当初有一家美国事务所和我们同时出了方案,美国事务所出的就是一幢典型的美式建筑,就是以高楼的形式,我们跟他们截然相反,设计的是中式的斜屋顶,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里弄式结构,狭小的弄堂搭配斜屋顶的住宅,我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了杭州这个城市的特点,这样才能是独一无二的,再以杭州为例子,杭州是有非常优美的山水 (论坛 新闻),有西湖,有人文,有钱塘江,还有秀美的山川,这些东西结合起来作为一个城市的特征尽量的保留下来并不断的强化,这才是保持旅游城市的个性,避免千城一面的形象的最有效的方式。
记者:好的,非常感谢温克教授接受我们搜狐焦点的访问,谢谢!
评论区